查看原文
其他

「YYDS」和「绝绝子」是什么?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1-12-25

 将「明白知识」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YYDS」和「绝绝子」是什么?

它们是时下最火热的两个词语,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上,成天出现在每位用户面前。

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 当下网络环境中的常见用语。

图片来源:网易

能问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你并非是某些群体当中的人。

「YYDS」是「永远滴神」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当感叹某人很厉害时,就可以使用「YYDS」,以夸张地称赞某人。

「绝绝子」意为「绝了」,其中「子」作为表示程度加强的词缀使用,多数情况下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非常有吸引力,少数情况下表示反讽。

对于这些群体的成员来说,这样的词语都是一个个「」,是群体在交流时默认掌握、不需要解释含义的语言。

◆ 梗,系对「哏」字的误用,原意指笑点、好笑的事。后随着广泛使用,无论大事小情,只要在广为传播,被人熟知后,就会成为一个「梗」。如著名的「法国二战光速投降梗」,用以调侃法国投降速度极快,还未占领巴黎,法国便投降了。图为法国国旗,被调侃「极为实用」,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举法。

图片来源:搜狐

一些人对此非常反感,甚至专门刊发文章来对人们大量用梗交流的方式进行批判。

◆ 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布文章,题目为《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批评「梗」的广泛使用毁坏了人们的文字思维。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其实,大可不必因此就严肃抨击这类「梗语言」大行其道的不合理。

若将梗放置在一个更大的语言历史中来观察的话,便会发现,这些所谓梗的出现,与人类发展出语言的原因很类似,均是环境使然。

为什么这么讲呢?

这要先说一说人类的语言是怎么来的。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中表示:

「我们今天得以存活于世,都是由于我们的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

而解决生存问题的要义,就是人类发展出了「语言」。

◆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探讨了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 、语言的用途,以及人类为什么会拥有语言,它从哪来,何时产生等问题。

作者:[英]罗宾·邓巴

译者:张杰、区沛仪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年:2017

在几百万年前,人类与黑猩猩的分野尚不明显,那时为了生存,灵长类动物间亦会建立信任,形成合作。

不过,他们的主要交流方式还不是语言,而是彼此之间整理毛发,也就是我们现在于每个动物园猴山上都可以看见的——灵长类动物互相梳毛。

但问题在于,梳毛的效率和时间是有限的,10只猴子之间互相梳毛可以梳得很开心,可100只、1000只猴子之间呢?数量太多,想要每两只猴之间都梳一梳毛,就成为一件极为困难之事,说不定还会为了谁先梳,谁后梳而打起来。

因此,随着种群规模增加,群体内的成员开始无法做到给其他每一个成员梳毛,种群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

于是,为了继续生存繁衍,保障族群不至于分崩离析,人类祖先发明了一种新的交流方法,语言。

◆ 1300万年前,猩猩、大猩猩等与人类祖先是同一种动物,后来逐渐分化为现在的种类。人类与黑猩猩的祖先则是在600万年前的时候分化为两支。

图片来源:Quora

从最开始的吼叫声逐步发展,将某些声音传达的意思固定下来,作为表达一种认知的语言在群体中传播,人类祖先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

这与梳毛相比,极大缩小了交流成本,缩短交流所需的时间,成为了一种更为有效的交流方式。

此后,通过语言,人类团结族群,创造出更多可以达成共识的符号,分享知识,通过协作最终发展出了文明。

◆ 根据邓巴的估算,通过语言的形成,人类有效社交圈可拓展到150人左右,远远大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般10-20只的族群数量。这一数字后来也被称为「150定律」或「邓巴数」。目前许多公司、组织都采用了这一理论来建构团队。
图片来源:Finding My Digital Version of Dunbar's Number/Alex Ignat

可见,语言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得以生存至今的重要基础。

既然是环境的产物,那么当外部环境有所变化时,语言自然而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今天梗的来源。

也就是说,梗是一种当今时代环境的产物,它本身的存在非常自然。

它产生的背景是网络信息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躲在电脑屏幕后面,虚拟的冰冷数据无法营造出交谈时的具体时空情境,因为无法面对面了解情况,许多时候人们只能妄自揣测对方的表层话语下的深层含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了。

但网络的另一面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件事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可以迅速了解到相关情况。

于是,当上面两点相结合,一些有趣的、具有话题性的东西便成为了大家得以进行交流和编排的基础,然后随着参与人数的足够多,影响力足够大,就在某个群体或者更大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梗。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真香」。

其来源于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里,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家庭时,见环境破旧,不愿多待,撂下「绝不吃饭」的狠话,后面有因为饭菜太香,而自行拜倒于美食下,发出「真香」感慨的搞笑情节。

◆ 王境泽发出「真香」的感慨。

图片来源:搜狐

这个梗出来后,网络上再出现任何一个人原本下定决心不去或去做一件事情,后来却自行反悔,主动做出相反行为的情况时,都大概率会有人评论「真香」或是发出相关的表情包。

由此可以看出,梗所具有的一些鲜明特点——

对了解梗的人来讲,它是自带语境的,语义相对明确。

两个用梗来对话的人,都清楚地知晓某一个梗背后的图像,知道其确切意思是什么,不易产生误读的情况。

这与人人都熟知的一些词汇完全不同。

比如说,人人都知道什么叫花,但一个人提到花,心中浮现的可能是牡丹,另一个人就是月季,十个人会有十种对于花的认识,歧义就发生了。大家以为自己在谈同一种东西,其实可能根本不是。

但每一位对相关事件感慨「真香」的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王境泽的脸,基本不会产生什么歧义。

这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梗的作用——降低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与混乱对人们的影响。

而长期以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问题正在于此。

人们说话时,往往脑海中缺乏足够清晰和准确的图像来与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相对应。

自己头脑中的图像尚不清晰,遑论在交流对象的头脑中构建图像了,产生歧义与误会也就自然而然。

关于这一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有着精妙论述。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是著名的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师从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
图片来源:Wikipedia

他提出,语言是与现实场景相关联的一套游戏,语言既不断生长变化,又有规则和规范。

语言不仅用来陈述事实,还有其他的功能,因为语言总在某个特定语境下起作用:

「我们是在没有摩擦力的光滑的冰面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条件是理想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不能行走了。我们想要行走: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力。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所谓的「摩擦力」,指的是具体语境中的各种条件,这些条件与我们日常语言的使用方法是高度相关的。

每个人在使用语言时,都是富有情感的,语言与使用者的想法与行动交织在一起。

交谈双方处在一种类似于游戏的特定情境状态当中,语言则作为一种工具,词语之间的差异好似工具箱当中的不同工具,这些工具随着使用者的姿态而排列组合,一切用法和规则都是动态易变的。

就像一枚黑白棋子,前一刻落在五子棋盘上,后一刻则落在围棋棋盘上。棋子本身没有变化,但棋盘的大小、比赛的规则都变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梗含义的相对明确性,交流时梗的背后场景在脑海中的呈现,使得梗的使用者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正身处在哪一种语言游戏当中,用梗来交流反而是一种对语言的澄清。

当然,梗仍有其适用范围,而且有着一定的了解成本,对于一些与网络距离较远的中老年人可能不太友好,甚至会出现一头雾水,因为不了解某个梗而被排除在某一群体之外的情况。

 不同梗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很大不同。开篇的「YYDS」和「绝绝子」都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认为如果不是违禁词,那么将某个词语缩写为拼音首字母的作法毫无必要,只会让人看不懂。而「绝绝子」来源于日本女性常用名「子」,以体现一种日式可爱风格,更被一些人厌恶。但一些特别有趣的梗,比如「真香」,就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甚至融入到文化当中。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王左中右

但总体来说,它使得很多人得以更加顺畅地交流,快速明白彼此的意思,迅速拉近距离,而不再像捕蝇瓶中的苍蝇一般兜兜转转却找不到出路,最终一头撞死在交流困难的玻璃上。

它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日常语言中自然产生,也会自然更新换代,乃至自然消失,不必大惊小怪。

我们要做的,也许并非是单纯控诉某些梗对于思维和语言的削弱,而是在创造和挑选一些新鲜、有趣并能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梗的同时,警惕那些被打上权力烙印的、被迫不得不使用的语言,那些并非自然生成的、程式化的语言。

这才是更加值得人们关注的。■

▽更多精彩内容▽

来知鸦APP

跟随国内300+位一流名师

学习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新用户注册下载

更可享受7天免费学习

转载文章 | 后台留言「转载
商务合作 | 后台留言「商务
点击下方视频关注我们的视频号
收看更多名师精彩视频
别忘了点击「在看」,获取最新推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